期刊简介
本刊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1981年7月创刊,名为《中西医结合杂志》,16开64页;1981--1982年为季刊;1983年为双月刊;1984年改为月刊;1992年改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改为大16开;2000年改为80页。创刊以来,积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介绍国内外有关本专业的进展。本刊设有:临床论著、经验交流、实验研究、学术探讨、博士之窗、基层园地等多种栏目。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5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003-5370
邮发代号: 2-52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6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国际刊号:2-52
- 国内刊号:1003-5370
- 出版周期:月刊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论治策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原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系由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以慢性多见,起病常较隐袭,患者中女性的比例约为男性的2倍,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相当部分患者治疗困难,甚至可因并发颅内出血等而危及生命[1].由于IT......
作者:周永明;陈其文 刊期: 2011- 08
-
应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同时存在矛盾的策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现代研究表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欧美国家年发病率为5~10/10万人口.我国尚无ITP......
作者:麻柔 刊期: 2011- 08
-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治疗优势与临床实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由于自身抗体覆盖的血小板破坏增加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文献表明,英美每年发病率约20.3/10万.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1-7倍.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1,2].ITP属血液系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多数ITP患者特别是成人ITP通常呈缓慢发病,虽然有外周血小板数目减少,但多数可维持在安全水平(>30×109/L),......
作者:陈信义;李冬云;许亚梅 刊期: 2011- 08
-
浅谈调肝扶脾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原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临床易于反复,易发生显著血小板减少而诱发明显出血,甚而危及生命;西医常用糖皮质激素、各类免疫抑制剂、脾脏切除、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等治疗,甚至少数难治性患者采取联合化疗与造血......
作者:李达;胡永珍 刊期: 2011- 08
-
病证结合诊断标准的建立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对证的准确辨识是临床论治的依据.因此,建立客观的证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中医学中也很重视辨病,认为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两者对疾病本质所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此,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作者:王天芳 刊期: 2011- 08
-
红斑性狼疮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
红斑性狼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按其病情轻重度波谱,可分为慢性盘状红斑狼疮(DLE),深部红斑狼疮(P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叠型红斑狼疮(OLE)及其亚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轻者损害主要局限于皮肤,很少全身症状,重者除皮损外,尚可累及肾、心、肝、肺、神经系统等内脏器官,常伴有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病情缠绵,多见于年轻女性,常有光......
作者:秦万章 刊期: 2011- 08
-
陈可冀院士病证结合治疗动脉血栓性疾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纯强调辨证论治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如无证可辨,或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或疾病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证候存在特殊性,也存在着不同医生经验和认识上的差异等,从而影响证候判断的准确性及诊疗效果,而辨病强调疾病固有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病证结合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一种在临床疾病诊疗过程中既重视疾病又注重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二者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但......
作者:徐凤芹 刊期: 2011- 08
-
关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的几点意见——在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发言
首先,热烈祝贺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座谈会召开.陈院士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之一.在中西医学科建设、心血管病防治、活血化瘀研究及清官医案整理等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成为一代大家.传承整理陈院士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我想就此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作者:张伯礼 刊期: 2011- 08
-
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
科学技术进步总是继承与创新互动,保持永恒和与时俱进互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病证结合治疗观的演变和进步,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几种模式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典(传统)模式: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2)中医辨证论治模式:证因脉治、方证相应;(3)中医辨症与专方专药的应用模式;(4)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模式:即现代病证结合模式;(5)西医辨病与专方的......
作者:陈可冀 刊期: 2011- 08
-
以患者报告结局为疗效评价指标时需注意的问题
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outcomes,PROs)为临床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从患者角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的途径.笔者介绍了当以PROs为疗效评价指标时需着重注意的问题,包括PRO测量量表的选择、测量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测量结果的解释以及PRO指标的适用范围.......
作者:许卫华;梁伟雄;王奇;温泽淮 刊期: 2011- 08
动态资讯
-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旁积液33例
- 2 山奈酚干预对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 3 补阳还五汤有效组分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 4 败丹黄灌洗液鼻腔灌洗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影响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生长抑素应用的临床研究
- 6 临床高剂量雷公藤多苷对幼年大鼠生育能力的影响
- 7 健胃愈疡颗粒治疗胃溃疡的临床观察
- 8 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发展的思路和意见
- 9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中医术语“同字异译”之现象
- 10 中药生血宁加环孢菌素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 11 银杏内酯类合成物F抗血小板激活因子和组织胺的实验研究
- 12 反复惊厥和大剂量抗痫药对大鼠海马pCREB的影响及草果知母汤的干预作用
- 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骨折关系研究
- 14 温针疗法治疗雷诺氏病30例
- 15 黄芪注射液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6 关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共识
-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食管癌贲门癌围手术期的应用
- 18 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气血两虚模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 19 韩国庆熙大学中西医结合发展之现况
- 20 黄芩苷固体分散体对小鼠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