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1981年7月创刊,名为《中西医结合杂志》,16开64页;1981--1982年为季刊;1983年为双月刊;1984年改为月刊;1992年改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改为大16开;2000年改为80页。创刊以来,积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介绍国内外有关本专业的进展。本刊设有:临床论著、经验交流、实验研究、学术探讨、博士之窗、基层园地等多种栏目。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5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003-5370
邮发代号: 2-52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6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国际刊号:2-52
- 国内刊号:1003-5370
- 出版周期:月刊
-
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也将成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新里程碑.在这部中西医结合学界久久期盼的法律文件中,直接涉及中西医结合的条文共有四处,即:“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
作者:吴咸中 刊期: 2017- 02
-
传承联动创新,培养中医药特色复合型人才
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上下五千多年,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方针政策是坚持中西医并重,使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正在面临一些新的挑战,特别是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
作者:张敏州 刊期: 2017- 02
-
促进中西医结合 任重道远
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公布,它对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中的作用,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服务人民健康的更大的可及性,提升基层社会中医药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当然,在强化服务监管及安全风险控制方面,法规本身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安排.......
作者:陈可冀 刊期: 2017- 02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将进一步促进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特色医疗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16年12月25日发布,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这部法律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针,指出“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特别提到了“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作者:吕爱平 刊期: 2017- 02
-
《中医药法》为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了法律支撑
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定制的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经过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值得欢呼!在我国由于“实行中西医并重方针”,两个医学结合便产生了第三个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它已成为发展我国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半个世纪的老医学科技工作者,学习了《......
作者:李恩 刊期: 2017- 02
-
对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中的语法问题的探讨
对于广大中医翻译界的人士来说,2007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先后有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出台.一个是WHO亚太西区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主要为中医名词)[1],一个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以下称世中联)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2].这两套译名标准化方案是中医翻译和对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两套译名标准化方案积极吸收了过去中医翻译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有许多可圈可点的译名.另外,译名中......
作者:李永安;董娜;史文君;马伦;梁静 刊期: 2017- 02
-
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优势之我见
靳三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著名针灸专家靳瑞教授创立的一种临床针灸处穴流派,是中医针灸十大学术流派之一,靳三针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批准的成立的“首批针灸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是以头部取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2].头部取穴主要根据经络学说和临床经验并按照脑的神经功能分布区域取穴.其中,额部的“智三针”主攻智力,头顶部的“四神针”主攻神志,颞侧的“颞三针”......
作者:袁青;俞裕天;刘祎思;刘龙琳 刊期: 2017- 02
-
PBL法在西医院校中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法在中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62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随机分成PBL组和讲授式教学(lecture-basedlearning,LBL)组,每组81名,进行中医学临床见习,见习结束后,采用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估.结果PBL组病例分析与四诊成绩高于LBL组(P<0.05),PBL组教学满意度调查优......
作者:姚诗清;周兰 刊期: 2017- 02
-
《心脉病证风药分类专家共识》及《心脉病证风药应用十六讲》出版
由王永炎院士、颜正华国医大师和金世元国医大师指导,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联合发布的《心脉病证风药分类专家共识》,以及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显教授编著的《心脉病证风药应用十六讲》于2016年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一并出版发行.......
作者:李晓明;李红梅;郑相颖;王云潇 刊期: 2017- 02
-
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的启示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自从2015年10月5日听到屠呦呦教授荣获诺贝尔奖的喜讯后,关于青蒿素类抗疟新药的研究有很多报道和会议介绍,但不少朋友还是觉得了解不够深入.我想利用此机会通过回顾这个过程,从中获得的一些重要启示.屠呦呦教授荣获诺奖,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一次突破,我们大家都倍感兴奋.李克强总理在贺信中指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
作者:陈凯先 刊期: 2017- 02
动态资讯
- 1 消瘀止血片对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凝血酶受体GPⅠb/Ⅸ/Ⅴ及GPⅠbα表达的影响
- 2 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3 左归丸对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损伤的保护作用
- 4 特女贞苷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研究
- 5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影响
- 6 滋肾育胎丸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胚胎种植率的影响
-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声带小结疗效的喉镜观察及嗓音声学分析
- 8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及其中西药干预的研究
-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10 黑斑息肉综合征1例病例报告
- 11 清热活血类方药对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影响的研究与思考
- 12 疏血通注射液防治断指再植中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
- 13 英译《中医妇科学》的几点体会
- 14 中药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重症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观察
- 15 鳖甲煎丸抑制肝癌细胞增殖、黏附及侵袭作用的实验研究
- 16 美国PC-SPES(中药复方)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 17 乳移平调控前转移微环境抑制乳腺癌肺转移的实验研究
- 18 大蒜素与大黄组合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 19 功劳木液乳管镜冲洗治疗乳腺导管扩张伴炎症临床观察
- 20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