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1981年7月创刊,名为《中西医结合杂志》,16开64页;1981--1982年为季刊;1983年为双月刊;1984年改为月刊;1992年改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改为大16开;2000年改为80页。创刊以来,积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介绍国内外有关本专业的进展。本刊设有:临床论著、经验交流、实验研究、学术探讨、博士之窗、基层园地等多种栏目。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5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003-5370
邮发代号: 2-52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6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国际刊号:2-52
- 国内刊号:1003-5370
- 出版周期:月刊
-
清宫医药档案中的代茶饮
茶的药用模式有3种情况:以茶代药、茶药同用、以药代茶.以茶代药就是把不同种类的“茶叶”作为“药物”应用于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治疗.茶作为药物的记载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称为“苦菜”,列为上品,谓其“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茶药同用和以药代茶就是通常所说的中药“代茶饮”,它是指将中草药与茶叶配用,或仅选用数味中草药煎汤或以沸水冲......
作者:刘龙涛 刊期: 2017- 11
-
中国茶疗法的回归——机遇与挑战
茶疗在我国民间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它大致可分为以茶代药、以药代茶和茶药结合3种形式.由于种种原因,茶疗一直以“地方习俗”、“民间验方”、“经验疗法”等形式零散地存在,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未能形成一门专业学科,以致茶疗的价值没有被充分认识.有鉴于此,我们将以茶代药的内容特别区分开来,加以专门研究,并命名为中国茶疗法.中国茶疗法是指单用一味茶叶组成单方或复方,用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后取其汤汁饮用,用以防......
作者:卫明 刊期: 2017- 11
-
“症对”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中医症状术语内涵丰富、内容庞杂,许多症状常成对出现,因此笔者提出了“症对”这一新概念.本文将症对定义为同一病程阶段同时出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一对症状或体征,提出症对的三大特征:同时、关联、独立,并对容易混淆为症对的成对症状进行了总结;同时展望了“症对”对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作者:曾逸笛;范建民;刘旺华;梁昊;周小青 刊期: 2017- 11
-
基于中医证型知识库的辨证模型研究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中医证型知识库的辨证模型,为计算机辅助辨证提供模型支持.方法在“对象—属性—属性值”三元组(OAV)证型知识规则表示方法的基础上,依据关联规则算法计算症状体征—证型的置信度,以证型为基准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置信度作为症状体征—证型的权值因子,证型知识规则因此表示为“对象—属性—属性值—权值”(OAVW);基于OAVW知识规则,通过计算激活证型的症状体征的权值和,来辅助判断患者所属的证......
作者:张鑫;查青林;杜建强;聂斌;刘博;刘蕾 刊期: 2017- 11
-
国内循证医学证据分级体系的引入及其在中医药领域面对的挑战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20余年来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即“遵循证据的医学”,被誉为是医学界的一次革命.证据是EBM的核心,好的研究证据主要指来自临床的人体研究.但是,由于临床研究数量大,种类繁多,且质量良莠不齐,医疗决策者及临床医生很难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真实而适用的证据.于是,证据分级体系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
作者:陈薇;方赛男;刘建平;陈可冀 刊期: 2017- 11
-
我国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及其启示(九)——张亭栋教授等与中药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张亭栋教授(1932年-,河北省吴桥县人),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简称哈医大),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终身教授.1960-1963年参加黑龙江中医学院“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中医药学,获卫生部颁发的第一名奖状.西学中班结业后在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工作5年,又参加辽宁中医学院和沈阳医学院共同举办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班学习2年,并在沈阳......
作者:陈士奎 刊期: 2017- 11
-
从英国人对中医药的认识探讨中医药在英国的应用和发展
从英国人对中医药的认识,探讨中医药在英国的应用和发展历史.在英国,中医药作为补充医学和替代医学曾经出现“中医热”.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在英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生存.面对现状,探讨原因,本人有几点启发和建议.......
作者:陈增力 刊期: 2017- 11
-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中医药文化
《马可波罗行纪》是早期西方汉学的代表作,它虽非一部药物专著,但也记载了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医药的认识水平.本文主要对《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中医药内容进行梳理与论述,探讨该书中关于中医药文化记载的特点及其原因,并由此总结出早期中医西传的概况与特色.......
作者:张颖;陈星园 刊期: 2017- 11
动态资讯
- 1 基于分子网络模型的中药调控骨重建的评价方法
- 2 中医药研究中软指标测量工具的建立和应用探讨
- 3 血府逐瘀浓缩丸抗血小板活化的临床疗效与体外血清药理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 4 改善心肾阳气互资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
- 5 生脉注射液佐治毛细支气管炎56例
- 6 中药加味桂枝人参汤治疗化疗毒副反应临床观察
- 7 疣毒净制剂治疗宫颈HR-HPV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
- 8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规范化探讨
- 9 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 10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诊断与治疗
- 11 精准医学、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病证结合研究
- 12 种子转阴颗粒对免疫性不孕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 刘嘉湘教授“扶正治癌”理论核心及运用方法
- 14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的传承创新发展轨迹
- 15 高脂及劳倦伤脾大鼠有机阴离子转运肽oatp4a1 mRNA及蛋白表达
- 16 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凝血纤溶干预治疗的临床观察
- 17 消水散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腔残余积液疗效观察
- 18 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观察
- 19 健胃汤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厌食症疗效观察
- 20 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