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1981年7月创刊,名为《中西医结合杂志》,16开64页;1981--1982年为季刊;1983年为双月刊;1984年改为月刊;1992年改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改为大16开;2000年改为80页。创刊以来,积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介绍国内外有关本专业的进展。本刊设有:临床论著、经验交流、实验研究、学术探讨、博士之窗、基层园地等多种栏目。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5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003-5370
邮发代号: 2-52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6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国际刊号:2-52
- 国内刊号:1003-5370
- 出版周期:月刊
-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本刊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1981年7月创刊,名为《中西医结合杂志》,16开64页;1981--1982年为季刊;1983年为双月刊;1984年改为月刊;1992年改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改为大16开;2000年改为80页。创刊以来,积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介绍国内外有关本专业的进展。本刊设有:临床论著、经验交流、实验研究、学术探讨、博士之窗、基层园地等多种栏目。
1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统计学处理正确。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应说明是否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及综述等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内(按所占版面计)一般不超过6 000字,短篇报道和病例报告一般不超过1 500字。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2 医学名词 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文稿内使用的术语应前后统一,新术语尚无统一译名时,首次出现应在术语后面圆括号内注明原文。药物名称应使用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3 缩略语 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词过长且文内又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全称,后在圆括号内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英文全称及缩写词之间用逗号分隔。以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文中引用中国人姓名时,应写全名。
4 文题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代号;一般不用副标题。
5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修稿过程中不应再做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下方,并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通信地址、电话、传真及E-mail地址。作者单位须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论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或致谢者,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
6 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及综述等文稿须附有中、英文摘要及2-5个关键词。临床论著、实验研究文稿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段格式撰写,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及综述等其他文稿中、英文摘要不采用4段格式撰写。
7 关键词 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MeSH) 词表中选用规范词,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词汇可参考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不能2—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各类文稿均须列出中英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词首字母均小写。
8 正文格式和层次结构 实验论著一般分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临床论著和经验交流一般分为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
9 图和表 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图表均应有简要的图题和表题。图、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在正文中标示。即使只有1张图或表,也须标示“图1”或“表1”。每幅图表冠有图题或表题,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线条图高宽比例为5︰7,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10 统计学 应写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统计学符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11 计量单位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的规定,正确使用和书写量和单位的名称与符号。
12 数字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年份用4位数表示,如1994年不能写成94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等。小时用“h”表示,分钟用“min”表示,秒用“s”表示。小数点前或后超过4位数字时,每三位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23 465.378 97。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写5~95%。
13 参考文献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角码标出,不可引用内部资料。参考文献的作者1—3位者全部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每条期刊参考文献均须卷期完整,每条文献均需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须与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于文末。格式如下:[期刊] 作者.文题.刊名(外文缩写按Index Medicus格式)年;卷∶起页—迄页.举例:1 项阳,钱学林,王宝恩,等.百草柔肝胶囊逆转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 709-711.2 Buxton AE, Lee KL, Fisher JD, 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of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9;341∶1882—1890.〔书籍〕作者.书名.卷.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起页—迄页.举例:1 季钟朴主编.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82—284.2 Hazzard WR, Blass JP, Ettinger WH, et al. Principles of geriatrics medicine and gerontology. 4th ed.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 1999∶867—880.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文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总被引频次
-
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循证思维及其方法与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3月再版了一书,主编周大勇作为我国新一代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30余年.此书从循证的角度,以新颖的思维,翔实的资料,融理论方法与实践于一体,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和临床各科医生乃至卫技人员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史大卓 刊期: 2006- 02
-
解毒化瘀方含药血清对K562/A02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及核周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方含药血清对白血病K562/A02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基因和核周因子κB(NF-κB)信号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K562/A02细胞分为6个组,分别加入等体积牛血清,兔血清,高、中、低剂量中药血清和干扰素,并设K562敏感细胞株为对照.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解毒化瘀方含药血清处理后K562/A02细胞survivin的表达;Westemblo......
作者:马武开;李玉莹;姚血明;黄礼明;姚宇红 刊期: 2011- 08
-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智脑胶囊干预作用的研究
目的:建立符合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病,AD)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实验性AD动物模型,观察智脑胶囊对该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β-淀粉样蛋白(β-AP)大鼠侧脑室注射及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脑内注射制作实验性AD大鼠模型.应用避暗法和水迷路法测定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并采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定量法检测实验性AD模型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结构CA1区β-......
作者:韩明向;杨文明;李泽庚;张国梁;鲍远程;邵正斌;胡兵;刘爱平;丁锦东 刊期: 2003- 09
-
痹病内涵与外延研究
研究痹病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展,对痹病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科学界定,以促进痹病的学科发展.论述痹病的狭义与广义、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发展、治疗的三原则及预防调摄;对痹病病名进行规范化研究,提出以五体痹、五脏痹理论指导风湿性疾病关节外损害的诊疗,通过特殊痹探索当代痹病理论研究和临床分类的新思路.......
作者:陈世贤;徐娟;朱俊卿;陈智勇;郑松塬;李娟 刊期: 2018- 10
-
中医现代化不能替代中西医结合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的优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毛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制定了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
作者:廖家桢 刊期: 2005- 11
-
三芪丹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糖尿病专科门诊患者45例,采取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口服降糖药物格列吡嗪缓释片、吡格列酮及盐酸二甲双胍;降压药物为硝苯地平缓释片.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成药制剂三芪丹颗粒,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袖带血压,糖尿病相关指标及血脂.结果试验组较对......
作者:江丹;罗露露;汪何 刊期: 2009- 08
-
中西药物并用对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响
当前,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物并用,在诊疗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CYP)酶系是药物生物氧化中的一个重要系统,该系统可被多种机制诱导或抑制,且有显著个体差异,从而导致许多重要临床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中西药物并用时,其各种化学成分对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不同影响,将可能改变单纯使用某种中、西药物的治疗作用.研究中西药物并用对细胞色素P450......
作者:夏芳;陈孝银 刊期: 2004- 09
-
癃闭舒胶囊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癃闭舒胶囊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0例肾虚血瘀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20例.A组给予癃闭舒胶囊安慰剂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片,B组给予癃闭舒胶囊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片,C组给予癃闭舒胶囊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片安慰剂.癃闭舒胶囊(0.39/粒),每次3粒,每日2次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片(2mg/片),每次1片,每日1次口服;各组均......
作者:宋春生;赵家有;郭军;常德贵;陈磊;张瑞;王福 刊期: 2016- 12
-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粘膜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的研究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粘膜细胞凋亡及其基因调控.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76例,分别与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41例和健康人10名对照.在辨证基础上,检测胃粘膜细胞凋亡指数(AI)、凋亡基因相关蛋白p53、Bcl-2、Fas等指标.结果:(1)脾胃湿热组和脾胃气虚组胃粘膜AI增加;(2)脾胃湿热组和脾胃气虚组p53、Bcl-2表达显著高于健康人组,脾胃湿热组Fas表达显著高于健康人组.结论......
作者:李灿东;高碧珍;兰启防;陈源清;罗庆禄 刊期: 2002- 09
-
补肾活血通络法辅助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通络法辅助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9例CA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治疗组用补肾活血通络方加西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sFas、sFasL水平.结果:两组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7.50%、87.50%和20.51%、61.54%.两组疗效比......
作者:王树庆;唐迎雪;李建华;张圣明;刘捷;魏学礼 刊期: 2003- 04
动态资讯More >
- 1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中的作用
- 2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点、策略及方法
- 3 点燃癫痫模型基因的差异表达及草果知母汤对其影响
- 4 电针合并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36例
- 5 昆明山海棠提取物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 6 针刺联合语言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
- 7 中医英语的模糊性分析
- 8 中药体外抗肿瘤效应血清药理学研究现状与前景
- 9 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非淋菌尿道炎23例
- 10 康氏抗纤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 11 温脉通对高脂血清诱导的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
- 12 动物实验《ARRIVE声明》报告国际规范及促进结果利用的建议与思考
- 13 川芎嗪注射液及丹红注射液联合可吸收生物膜预防肌腱粘连的临床研究
- 14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 15 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体质特点
- 16 宁心痛颗粒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影响
- 17 针刺结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胸部扭挫伤疗效观察
- 18 血府逐瘀浓缩丸抗血小板活化的临床疗效与体外血清药理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 19 苓丹片与青蒿琥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 20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