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1981年7月创刊,名为《中西医结合杂志》,16开64页;1981--1982年为季刊;1983年为双月刊;1984年改为月刊;1992年改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改为大16开;2000年改为80页。创刊以来,积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介绍国内外有关本专业的进展。本刊设有:临床论著、经验交流、实验研究、学术探讨、博士之窗、基层园地等多种栏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5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003-5370

邮发代号: 2-52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6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国际刊号:2-52
  • 国内刊号:1003-5370
  • 出版周期:月刊
  •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介绍

本刊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1981年7月创刊,名为《中西医结合杂志》,16开64页;1981--1982年为季刊;1983年为双月刊;1984年改为月刊;1992年改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改为大16开;2000年改为80页。创刊以来,积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介绍国内外有关本专业的进展。本刊设有:临床论著、经验交流、实验研究、学术探讨、博士之窗、基层园地等多种栏目。

本刊栏目设置
专题笔谈、临床论著、消息、基础研究、征订启事、学术探讨、中医英译、临床经验、病例报告、综述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征稿要求

  1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统计学处理正确。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应说明是否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及综述等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内(按所占版面计)一般不超过6 000字,短篇报道和病例报告一般不超过1 500字。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2 医学名词 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文稿内使用的术语应前后统一,新术语尚无统一译名时,首次出现应在术语后面圆括号内注明原文。药物名称应使用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3 缩略语 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词过长且文内又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全称,后在圆括号内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英文全称及缩写词之间用逗号分隔。以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文中引用中国人姓名时,应写全名。

  4 文题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代号;一般不用副标题。

  5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修稿过程中不应再做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下方,并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通信地址、电话、传真及E-mail地址。作者单位须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论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或致谢者,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

  6 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及综述等文稿须附有中、英文摘要及2-5个关键词。临床论著、实验研究文稿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段格式撰写,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及综述等其他文稿中、英文摘要不采用4段格式撰写。

  7 关键词 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MeSH) 词表中选用规范词,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词汇可参考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不能2—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各类文稿均须列出中英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词首字母均小写。

  8 正文格式和层次结构 实验论著一般分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临床论著和经验交流一般分为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

  9 图和表 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图表均应有简要的图题和表题。图、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在正文中标示。即使只有1张图或表,也须标示“图1”或“表1”。每幅图表冠有图题或表题,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线条图高宽比例为5︰7,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10 统计学 应写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统计学符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11 计量单位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的规定,正确使用和书写量和单位的名称与符号。

  12 数字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年份用4位数表示,如1994年不能写成94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等。小时用“h”表示,分钟用“min”表示,秒用“s”表示。小数点前或后超过4位数字时,每三位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23 465.378 97。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写5~95%。

  13 参考文献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角码标出,不可引用内部资料。参考文献的作者1—3位者全部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每条期刊参考文献均须卷期完整,每条文献均需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须与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于文末。格式如下:[期刊] 作者.文题.刊名(外文缩写按Index Medicus格式)年;卷∶起页—迄页.举例:1 项阳,钱学林,王宝恩,等.百草柔肝胶囊逆转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 709-711.2 Buxton AE, Lee KL, Fisher JD, 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of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9;341∶1882—1890.〔书籍〕作者.书名.卷.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起页—迄页.举例:1 季钟朴主编.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82—284.2 Hazzard WR, Blass JP, Ettinger WH, et al. Principles of geriatrics medicine and gerontology. 4th ed.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 1999∶867—880.


期刊引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文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总被引频次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往期文章
  • 放射性直肠炎中西医治疗对比观察

    笔者将1991-2000年来我院治疗的123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采用中西医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对治疗结果作总结对比,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胜文;李薇 刊期: 2004- 01

  • 中药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与英语名称的翻译

    中医药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过去的中药商品仅限于丸、散、膏、露等成药,现代随着中药煎剂包装机械的出现,中药煎剂也具备了商品的条件.作为使商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中药产品的名称除了能够反映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当前,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国内中药产品要打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是我国中药产品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举步维艰,如何给国内中药商品取一个恰当的英语商品名称,怎样正确......

    作者:罗磊 刊期: 2003- 03

  •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30日-7月3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187篇,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代表共143名参加了此次大会,重点对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呼吸、风湿性疾病、以及养生及衰老等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将本次会议交流内容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张荣华;孙立 刊期: 2006- 05

  • 支气管哮喘患者手掌纹理特征的研究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手掌纹理特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组:哮喘组(125例)、体虚易感冒患者组(简称体虚易感组,80例)及健康对照组(100名).采用油墨捺印法拓印被采集人的手掌面纹理并对其进行人工分析,比较各组的纹理参数差异.结果与体虚易感组比较,哮喘组患者手掌纹理的尺箕型指纹出现率升高,弓型、桡箕型、斗型指纹出现率降低(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哮喘组成年患者手掌纹理的atd角增大,......

    作者:雷昭;郝一鸣;王忆勤 刊期: 2018- 03

  • 心血管疾病中医药调节的“新靶点”:自噬——由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引发的思考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目前,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模式,中医药干预能够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程,改善生活质量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然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靶点与机制还不够明确.研究表明,自噬对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是调节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本文对中医药通过自噬调节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行述评,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

    作者:王磊;姚妙恩 刊期: 2018- 09

  • 电针刺激对高龄鼠氯胺酮麻醉认知功能及β-淀粉样蛋白抗体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对高龄鼠氯胺酮麻醉后行为学变化以及血清中抗β淀粉样蛋白(Aβ)抗体和海马Aβ的变化,以探索电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14月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氯胺酮麻醉组(麻醉组)和氯胺酮麻醉加电针组(电针组),每组10只.麻醉组和电针组用50mg/kg氯胺酮腹腔注射进行麻醉每天1次,连续7天.电针组从实验第1天开始,待大鼠麻醉完全清醒后,进行电针治疗30min,每日2次,连续7......

    作者:蒋殿宇;吕黄伟 刊期: 2011- 11

  • 电针治疗舌血管瘤36例临床观察

    为探讨电针疗法治疗舌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应用ZAY-B型电化学治疗仪和铂金电极针,直视下将套管针插入血管瘤内后导入电极针,以绝缘套管保护正常舌体组织,将电极针连接于电化学治疗仪上进行通电治疗,瘤体固缩变硬后终止治疗,电针治疗后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李京宏;辛育龄;张伟;刘江涛;权宽宏 刊期: 2006- 09

  • 从差异中寻求交融——读《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

    中西医的比较研究和结合研究已经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新世纪、新千年来临之际仍然面临着深刻的矛盾。人民卫生出版社新推出的《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祝世讷著.2000年11月出版)一书,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它一反过去着重于寻找中西医学的共同点、结合点的研究思路,而是从剖析中西医学的差异入手来探索促进交融、实现统一的道路,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李心机 刊期: 2001- 09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组(疏血通组)180例和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对照组)80例,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股浅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结果疏血通组总有效率为94.4%(170/180),优于对照组85.0%(68/......

    作者:冯琨;谭静范;陈影;杜馥曼;杨玉芝 刊期: 2009- 03

  • 中西包容 传承创新——陈可冀院士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的建设与规划

    为总结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的学术经验,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院审批,张敏州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于2014年10月20日成立了“陈可冀院士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以期进一步推动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室以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为切入点,以病证结合模式为指导,结合血瘀证理论,进行了大量文献及临床研究.同时主持成立心肌梗死中医......

    作者:周袁申;张敏州 刊期: 2018- 05